English

华南理工大学形成鲜明办学特色

1998-11-23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主动适应时代不断开拓创新

华南理工大学形成鲜明办学特色

本报讯11月17日,华南理工大学迎来了46周岁华诞。这所大学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,在国内大学中最早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气息。他们主动适应时代发展,不断开拓创新,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,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。TCL集团总裁李东生、康佳集团总裁陈伟荣、创维集团总裁黄宏生、格力集团总裁朱江洪、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等都是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。据调查,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珠江三角洲的老总们,60%以上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。

作为一所以理工为主、兼有文管的多学科理工大学,华工非常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,并把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和科技型管理人才作为开拓创新的重点。一方面,他们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,确立了“重人品、厚基础、强能力、宽适应”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;另一方面,又不断加大办学体制、办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。1992年,华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广东改革开放的需要,首开“共建”与“联合办学”的先河,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,多方面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,找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,形成了一种灵活、开放而又务实的办学机制。共建以来,华工每年从广东省获得办学经费数千万元,大大缓解了办学经费不足的矛盾。学校还与地方有关部门、行业和企业等联合办起了交通学院、电力学院、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等8个学院,创办了多个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。这一系列举措,大大增强了办学的实力和活力,为出人才、出成果,上水平、上档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。

华南理工大学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以专业改革为龙头,调整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,深化教学改革。至今,学校经过4次大规模的专业调整,原来的55个专业取消、合并、转向和增新,调整为38个宽口径专业,形成了院系办大专业、大专业多方向培养的格局。修订教学计划,将原来每学年3000多学时压缩为2500学时,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,提供选修、辅修、双专业、双学位等多种机会,引导学生向复合型人才发展。“多争一个学分,多拿一个学位,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”,已成为该校学生的自觉行动。

华南理工大学还根据学生特点,因材施教,推出联合班(尖子班)、“3+2”、“3+1+1”等人才培养模式。始于1985年的联合班采取高起点“小灶”教学,每年从新生中挑选优秀学生组成机械、电子、化工三大类联合班优材优育。10多年来,从联合班走出的1000多名学生,有的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,有的提前毕业,大都成为各领域的抢手人才。“3+2”模式是在全校工科三年级学生中挑选基础扎实、外语好和能力强的学生修读国际贸易专业,两年后以其双学位、知识全面、素质高而成为毕业生中的佼佼者。“3+1+1”模式则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,学生学习三年工科知识后到企业锻炼一年,再返校学习一年,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这类学生更受工厂和企业的欢迎。此外,华工在研究生培养上试行“本—硕连读”、“硕—博连读”和提前攻博等“直通车”模式,也初见成效。

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校园文化的积淀与熏陶,为培育英才创造了良好的氛围。学校每年举办的科技节、艺术节、文化节,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、陶冶情操、锻炼能力、展现个性、培养创新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